《三年A班》劇照
(資料圖片)
近日,湖南某中學高三女生在高考百日誓師大會上的演講,在短視頻平臺引發熱議。女生說:“凌晨6點的校園真的很黑,但600多分的成績真的很耀眼?!币曨l曝光后,她遭受了網暴。
“你咬牙切齒的樣子真的很難看”“亢奮過度”等負面評論在原視頻的評論區中有著大量的點贊,超過了大多數的正面評論,在評論區中占著靠前,也相對顯眼的位置。
在持續的傳播和發酵中,視頻主角的表情、語氣、演講內容中任何不完美的地方都成為了被攻擊的對象,在短短幾天時間里演化成了一場幾十萬人參與的大型網絡暴力。
本是一次簡單的誓師大會,卻逐漸失控,成為了針對視頻里女生的網暴。在譴責網暴者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知道的是什么造成了這次網暴。
?作者 | 夜鷹
?編輯 | 鐘毅
百日誓師大會是許多高中在高考前都會例行舉辦的一次大型活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對高考的一個共同認知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橋的對面是坦蕩的人生道路。類似的隱喻延伸到了高考的方方面面,“誓師”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釋義是:“軍隊出征前或作戰時﹐統帥向將士宣示作戰意義﹐以激勵士師的戰斗意志”。在當下的語境中“泛指群眾集會莊嚴地表示完成某項重要任務的決心”。
這樣一次尋常的活動卻意外“出圈”,迅速地擴散到幾乎所有大型的社交媒體平臺,但是造成這種擴散的是人們對于視頻主角的惡意。
網暴,比想象更可怕
我們無意證明女孩演講的內容是否合理,也無意反駁每一條負面評論。即使女孩的說法大錯特錯、負面評論指出的部分多么合乎邏輯,她都不應該承受來自陌生人的言語攻擊。 任何一個作為個體的人都無法承受數以萬計的惡意。
針對這名高三女生的部分網暴言論。/圖片源自網絡
網絡暴力真正發生的施害行為遠比其名稱可怖。網絡是地點,暴力是行為,而其能發生的形式十分多樣,可能是一段充滿敵意的文字,可能是一段惡意拼接的視頻,在網絡和現實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的時代,網絡暴力越來越容易進入受害者的現實生活。
對于電話號碼的語音、短信轟炸,寄到工作單位、學校的舉報信,甚至還有寄到家門口的恐嚇郵件,人身安全遭遇的威脅也逐漸嚴重。一度成為全民心理陰影的詞語“人肉搜索”,門檻越來越低,令人不寒而栗。
《三年A班》劇照
在賓夕法尼亞州大學一項關于網絡暴力對于青少年健康影響的研究中發現,有 93%遭受過網絡暴力的受訪者表示這對于自己有著負面影響, 32%感覺到來自網絡暴力的壓力, 38%的受害者在情緒上感到痛苦,十分不安。
與此同時,這些網絡暴力的受害者還表現出了2倍于同齡人的自殺風險??赡艹霈F的影響還包括:對欺凌的痛苦感、抑郁和情緒波動感增加、焦慮感增加、入睡或保持睡眠的問題(例如失眠)、自殺念頭或自殺未遂、增加恐懼感、低自尊或自我價值的感覺、社會隔離、退出朋友群,或花很多時間獨處、避免做他們曾經喜歡的事情、學習成績差、與家人和朋友的關系中的問題、創傷后應激的癥狀、自我傷害(例如,切割、打自己、撞頭)、藥物濫用、憤怒、煩躁或憤怒爆發的感覺增加。
《白雪公主殺人事件》劇照
遭遇網暴的受害者面對鋪天蓋地的指責、辱罵,卻因為網絡媒介的特殊性無法有效地進行反擊,為自己辯護。 而那些進行網絡暴力的施害者卻可以在施暴過后迅速切斷與這條信息的聯系,而許多網暴受害者公開的自我辯護卻常常成為下一個靶子。
為什么施暴?
許多人質問,難道這些施暴者沒有親人、沒有共情的能力嗎?為什么他們會對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有著如此強烈的惡意?網絡暴力為什么會不停地發生?
美國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在其著作 《社會性動物》中提到了人類所具有的攻擊性行為,除了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傷害他人的行為之外,有一種名為“敵意性攻擊”的行為,其源于憤怒的情緒, 目的是給他人造成痛苦或傷害。
《社會性動物(第12版):進階閱讀》
[美] 喬舒亞·阿倫森/[美] 艾略特·阿倫森 著,邢占軍/黃立清 等 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7
許多參與網絡暴力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著穩定的工作、完整的家庭,但他們會在網絡上成為施暴者,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人格。 根據一些調查和采訪,這些在網絡上發表惡意評論的人有相當一部分認為自己的行為是正義的。屏幕對面的人受到攻擊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問題。施暴者在網絡上主持公道時,需要的只是一把鍵盤,同時難以被追責,導致了施暴行為的成本極低。
阿倫森總結,這些對他人造成傷害的人,往往有著譴責他人的傾向。
“當某人傷害另一個人時,體驗到一種認知不協調—— ‘我傷害了他人’與 ‘ 我是公正、理智、善良的人 ’ 這兩種認知不協調。減少這種不協調的最好方法是,設法使自己相信傷害他人并非不公正、不理智的壞事。如我可以無視他人的優點和強調他的缺點以使自己相信他人是個很壞的人,他受傷害是罪有應得的?!?
《開端》劇照
而許多平臺下以點贊量為評論排序的方式可能加重了施害者進行暴力行為的意愿,本無意施害的圍觀者對于施害行為的模仿加重了網絡暴力的程度。這樣的行為已經在公眾的視野中出現過許多次:曾有記者進入“網課爆破”的組織群,發現其中“00后”占了將近7成。曾有心理學家在實驗中發現“即使是沒有暴力傾向的孩子,如果長期觀看暴力電影,也會變得更有攻擊性”。
在事件曝光量足夠大的情況下,任何角度的評論都可能產生。
即將開啟人生新篇章的高三女生可能戳到了一些對當下不滿的人的痛處,人們將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在了這個女孩的身上。
女孩對于高三生活的激情建立在對于未來的幻想之上,而一些掙扎在生活中的人們也期望通過眼下的苦獲得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但是后者很大可能已經經歷過前者激情澎湃的階段,難免會以一種過來人的角度散發出悲觀和負面的情緒。這可能是一種社會性的遺傳:要用對“現在”的妥協來換取未來的幸福。然而許多人發現上岸后也并不幸福,然后尋找下一個岸,但永遠沒有盡頭。
《開端》劇照
在負面情緒占據浪頭的網絡環境中,負面的評論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可能性就更高。這也可能是其引起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
在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中,實驗參與者在置頂三條中立評論的帖子中回復惡意言論的比例是 35%,而在置頂三條負面評論的帖子中,這一比例上升到了 50%。接觸到網絡暴力帖子的人,大約有 68%的時間都成為了網絡暴力的施害者。
目前網絡暴力在我國還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定義,也沒有具體明確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來規制網絡暴力。
《搜索》劇照
網絡暴力在發生之后,受害者遭遇的合法權利的損害往往涉及許多方面,而施害者往往人數眾多,形式多樣,難以追責。這導致受害者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遭受的傷害也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無法緩解。
粉發女生自殺的事件在輿論場的風波尚未平息,對于600分女孩的惡意評論又席卷互聯網。
在這一次對于高中女孩的網暴事件里,正面的聲音在事情發酵得更加嚴重之前占領了社交媒體輿論的主流。
《三年A班》劇照
根據報道,當地教育局也已經對該學生進行了心理疏導,其近兩天學習狀態不錯,沒有受到影響。某社交平臺上,87個違規賬號被封禁,116條違規信息被清理。
網絡暴力可能是這個時代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的最恐怖的事情, 它是互聯網的癌癥,發生只是因為倒霉,而誘因只是一次微小的錯誤。而現在的我們似乎只能看著一次次網暴事件的發生,卻沒有一把手術刀可以將其割除。
每當網絡暴力發生,事后總是有對于施害者的聲討,但是這樣的事件卻仍然不停地發生。甚至可能上一次聲討網暴的參與者在不經意間又成了下一次網絡暴力事件的施害者。幸運如高三的女孩,輿論風潮及時得到控制,而因粉發被網暴而重度抑郁、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女生,又有誰能為她的死亡負責呢?
參考資料:
1 .Current perspectives: the impact of cyberbullying on adolescent health
2.Stanford research shows that anyone can become an Internet troll
3.“網課爆破”污穢不堪 涉嫌違法犯罪:記者臥底“網課入侵”群開展調查
4 .“誓師女孩”持續遭網暴 桑植縣教育局:已開展心理疏導
5 .網傳“粉頭發被網暴女生”自殺去世,學校:正聯系親屬核實
· END ·
作者 丨夜鷹
編輯丨鐘毅
校對 丨向陽
今 日 話 題
網絡暴力的原因,你認為有哪些?
喜歡這篇文章,請讓我們知道↓
Copyright 2015-2022 魔方網版權所有 備案號:京ICP備2022018928號-48 聯系郵箱:315 54 11 85 @ qq.com